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外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有哪些?
外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有哪些?
提示:

外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有哪些?

外用是指药物涂于病变部位的皮肤上,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和一般治疗皮肤病用药有所不同,它必须有强大的渗透剂,帮助主要药物透过皮肤。 这类药物主要由非类固醇抗炎药或皮质激素加入渗透剂制成。 这种给药途径国外现在十分重视,称之为透皮给药系统。这里列举一个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优迈霜制剂,它是一种外用性的非类固醇抗炎药,活性成分为依托芬那酯,1g优迈霜含100mg依托芬那酯。 在所有外用性非类固醇抗炎药中,其有效成分比例是最高的。依托芬那酯的化学成分是邻氨基苯甲酸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皮肤透过性,能强力渗透至关节周围的炎症组织中并高效聚积起来,其浓度可达非炎症组织的20倍。专家认为,依托芬那酯堪称目前局部使用治疗运动系统炎性疾病的最有效活性成分。 双氯芬酸乳胶剂也是常用的外用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双氯芬酸二乙胺盐。双氯芬酸乳胶剂是溶于水性胶体的脂肪乳剂,可以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由于结合了乳剂与凝胶剂的亲脂和亲水的双重特性,使得这种吸收效果更佳。双氯芬酸聚积于患部皮下软组织,并逐渐向周围区域释放。因此,它直接作用于有炎症的区域或受伤的组织部位。

外用药的分类
提示:

外用药的分类

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1,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用于疥癣、湿疹、痒疹等皮肤病。2,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疮疡初起,焮肿热痛。3,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4,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5,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

外用药物应遵循哪些使用原则?
提示:

外用药物应遵循哪些使用原则?

(1)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剂型。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潮红、肿胀、斑丘疹而无糜烂时,选用粉剂或振荡剂;有水疱、糜烂、渗出时则选用溶液湿敷。亚急性炎症皮损,可选用乳剂或糊剂。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糊剂或硬膏。如无皮疹仅有瘙痒,选用醑剂或酊剂,也可选用乳剂或振荡剂。(2)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来选药。如化脓性皮肤病,阿选择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抗过敏性药物;角化不全时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时选用角质松解剂;有渗出时应选用收敛剂等。(3)要熟悉药物的禁忌证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如洗剂不宜应用于毛发部位,它和粉剂均不能应用于结痂、脱屑及湿润的糜烂面;酊剂禁用于急性炎症或渗出糜烂者。(4)一般宜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试用,逐渐扩大面积,增加浓度,尽量避免刺激,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有反应,应立即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5)应向患者说明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的注意事项
提示:

外用药的注意事项

外用药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制剂时应严格遵照一定的法度,以保证用药安全。毒药应谨慎使用,剂量不宜过大,尤其是剧毒药物,如水银、砒石、轻粉、斑蝥等,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对于创面过大的局部病变,药量亦不宜过多,以防因吸收过量而中毒。同时,还必须避免连续用药,以防蓄积中毒。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在头面、五官、黏膜、会阴等处应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其他损害。

外用消炎药有哪些?
提示:

外用消炎药有哪些?

秋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外用消炎药是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一个主要治疗手段。常见的外用消炎药有消毒防腐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下面具体了解下外用消炎药吧。 外用消炎药: 1、消毒防腐药(外用消炎药)主要有碘伏、红汞(红药水)、甲紫(紫药水)、利凡诺溶液等。其中,红药水最好不要长期用于大面积伤口,否则会发生汞中毒。紫药水只能用于局部未破损的皮肤,不宜涂抹于黏膜伤口。利凡诺溶液可以清洁创面,防治皮肤感染,因属于乳酸盐,不能与肥皂、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共用;另外它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宜在黏膜处使用。 2、外用抗细菌药(外用消炎药)首先要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其次还要对症下药,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重要的是,不要长期、大面积外用抗细菌药物,一方面是因为药物会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另一方面是这样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造成日后使用抗细菌药无效。 3、外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消炎药)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韦等。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还可用于治疗浅表部真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症。抗病毒药物一般是抑制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但同时对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所以,妊娠期在使用各种抗病毒外用药时应慎重。 小编提醒:有些患者外用消炎药会出现过敏反应,从而使皮肤损害加重。因此,如果用药期间出现红疹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或换药。

外用消炎药
提示:

外用消炎药

秋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外用消炎药是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一个主要治疗手段。常见的外用消炎药有消毒防腐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下面具体了解下外用消炎药吧。 外用消炎药: 1、消毒防腐药(外用消炎药)主要有碘伏、红汞(红药水)、甲紫(紫药水)、利凡诺溶液等。其中,红药水最好不要长期用于大面积伤口,否则会发生汞中毒。紫药水只能用于局部未破损的皮肤,不宜涂抹于黏膜伤口。利凡诺溶液可以清洁创面,防治皮肤感染,因属于乳酸盐,不能与肥皂、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共用;另外它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宜在黏膜处使用。 2、外用抗细菌药(外用消炎药)首先要选择不经常或不作为全身使用的;其次还要对症下药,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重要的是,不要长期、大面积外用抗细菌药物,一方面是因为药物会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另一方面是这样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造成日后使用抗细菌药无效。 3、外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消炎药)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韦等。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还可用于治疗浅表部真菌感染及皮肤瘙痒症。抗病毒药物一般是抑制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但同时对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所以,妊娠期在使用各种抗病毒外用药时应慎重。 小编提醒:有些患者外用消炎药会出现过敏反应,从而使皮肤损害加重。因此,如果用药期间出现红疹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或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