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公子壮(嬴壮)怎么死的

公子壮(?-前305年),嬴姓,是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担任庶长。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去世时年纪很轻,还没能和后宫妻妾生出儿女来,因此只能是他的弟弟们之一继位了。秦武王有八个嫡庶兄弟,这些兄弟与他这个长子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赢稷尚在少年,最大的次子(请注意次子,这样说来赢壮赢荡应该是秦惠王的二儿子,否则不会以次子这个词来定义)赢壮已经是二十六岁了。赢壮与秦武王赢荡是嫡出同胞,秦惠王正妻惠文后所生,秉性也与秦武王十分相似。惠文后和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共谋,要拥立公子壮为王。秦国登时内乱起来,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最后胜出,嬴稷成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这时公子壮不服,前305年,联合大臣、诸侯公子作乱,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公子壮等人都被杀死。
2,秦惠文王的儿子嬴壮简介 公子壮怎么死的
公子壮(?-前305年),嬴姓,是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担任庶长。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去世时年纪很轻,还没能和后宫妻妾生出儿女来,因此只能是他的弟弟们之一继位了。古代男子(商都文化网配图)秦武王有八个嫡庶兄弟,这些兄弟与他这个长子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赢稷尚在少年,最大的次子(请注意次子,这样说来赢壮赢荡应该是秦惠王的二儿子,否则不会以次子这个词来定义)赢壮已经是二十六岁了。赢壮与秦武王赢荡是嫡出同胞,秦惠王正妻惠文后所生,秉性也与秦武王十分相似。惠文后和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共谋,要拥立公子壮为王。秦国登时内乱起来,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最后胜出,嬴稷成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这时公子壮不服,前305年,联合大臣、诸侯公子作乱,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公子壮等人都被杀死。
3,赢壮怎么死的
公子壮,嬴姓,是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担任庶长。 惠文后和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共谋,要拥立公子壮为王。秦国登时内乱起来,经过长达三年史称“季君之乱”的王位争夺战,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最后胜出,嬴稷成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这时公子壮不服,前305年,联合大臣、诸侯公子作乱,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公子壮等人都被杀死。 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去世时年纪很轻,还没能和后宫妻妾生出儿女来,因此只能是他的弟弟们之一继位了。古代男子秦武王有八个嫡庶兄弟,这些兄弟与他这个长子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赢稷尚在少年,最大的次子赢壮已经是二十六岁了。 赢壮与秦武王赢荡是嫡出同胞,秦惠王正妻惠文后所生,秉性也与秦武王十分相似。 扩展资料公元前307年,年轻的秦武王因年轻力壮,孔武有力,在进军周王室最后的城邑洛阳后,与手下三位力士比赛举象征天下的大鼎,不慎被大鼎砸断腿骨,失血而死,因没有儿子,而秦惠文王的儿子众多,争相继承,便开始了王位争夺战。 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在秦国任职,只有他最有势力和能力,这时挺身而出,和姐姐以及背后撑腰的楚国一起,物色并拥立自己的外甥公子稷为王。 公子稷当时在燕国做人质,燕国人送他回国,他才得以继位成为秦昭襄王。昭王即位后,年纪还轻,尊母亲芈八子为宣太后,主持朝政,让舅舅魏冉执掌大权,并任命为将军,卫戍咸阳。 第三年,即昭襄王二年(前305),任庶长的季君公子壮和大臣、诸侯、公子造反,全部被魏冉诛灭。史称“季君之乱”。 参考资料:季君之乱_百度百科
4,芈月传赢华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赢华是怎么死的
芈月传赢华结局被芈月按照秦法处死。历史上秦楚大战,赢华为回救咸阳,突围,力战而死。 芈月传里,嬴华也是战功赫赫。电视剧里,后来支持了芈姝,因为嬴荡死了,嬴稷即位,嬴华希望通过芈姝的支持,打败芈月和嬴稷登上王位,最后失败了,被芈月按照秦法处死。 扩展资料: 赢华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人,会在弟弟们被欺负的时候出现打抱不平,为人处世十分公平,在秦国的众公子见威望也是最高的,从小就加入到军中,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但是之前的他却没有太大的野心,然而作为魏夫人的儿子,母亲和他却不相同,魏夫人善于阴谋诡计,为了能够让赢华登上王位,时常在暗中算计。 魏夫人为了能够让赢华登上王位,将赢华喜欢的表妹魏颐接入宫中,而赢华却无法阻止母亲,由此赢华开始对权利产生了渴望,嬴荡举鼎而死,众公子们为了王位大打出手,而赢华更是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赢恢。 之后芈月借助义渠的军事力量回到秦国,登上太后的宝座,而嬴华纠合公子轩等几位公子,以奉惠后之命为由,进逼咸阳,然而到了最后赢华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赢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芈月传
5,秦孝公是秦献公第几个儿子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君主。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毕生追求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1]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魏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
孝公十二年筑咸阳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栎阳徙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称。楚、魏与秦接界,且魏已开始修筑长城,自郑县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诸侯相互征伐,秦处雍州偏僻之地,不参与中原会盟。孝公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六国的局面。并东向进攻,
公元前359年,他山师伐韩,至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前356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拔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今陕西夏县西北)。次年,秦筑关塞于商(今陕西丹风西南),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今山西离石西)。
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邛,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故称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卒。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