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省部共建大学51所名单
省部共建大学51所名单
提示:

省部共建大学51所名单

省部共建地方高校有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 省部共建大学,也叫省部共建高校,是指国务院相关部委(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与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建高校。主要为四类: 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进行共建,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央部委拉动地方政府配套支持相关高校发展的规划。 二是各行业领域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得到教育部和各行业部门对这些重点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共建。共建工作旨在指导这些特色高校扩大社会合作、强化社会服务,构建共建各方更稳固、持久的合作关系,发挥共建工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部分实力较强的省属大学,得到地方政府与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共建,拓展发展经费和资源,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为此设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直接领导,立足于省部共建。此外,教育部还吸纳这部分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部分会议。 四是地方政府与教育部之外的其他国家部委重点共建的省属大学。这些高校在某一或多个行业领域有较强的师资和科研基础,各部委加强对这些高校的支持力度,由各部委与地方省市签署省部共建协议,积极发展强势学科,提高综合实力,建设一批行业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名单
提示:

省部共建高校名单

1、北京大学——综合 2、清华大学——理工 3、复旦大学——综合 4、武汉大学——综合 5、浙江大学——综合 6、中国人民大学——综合 7、上海交通大学——综合 8、南京大学——综合 9、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工 10、中山大学——综合 11、吉林大学——综合 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 13、华中科技大学——理工 14、四川大学——综合 15、北京师范大学——师范 16、南开大学——综合 17、西安交通大学——理工 18、中南大学——综合 19、同济大学——理工 20、天津大学——综合等

甘肃省省部共建高校都有哪些
提示:

甘肃省省部共建高校都有哪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都是省共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GansuNorm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GNCN),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创建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5月,确定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单位。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占地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3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册;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5个;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教职工718人,专任教师563人。 校史沿革: 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甘肃医学院是省部共建院校嘛
提示:

甘肃医学院是省部共建院校嘛

甘肃医学院是省部共建院校嘛?答案为是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甘肃医学院的函》,省政府决定,即日起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组建甘肃医学院,同时撤销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甘肃医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目前以专科教育为主,逐步过渡到本科教育。 二、甘肃医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业务归口省教育厅管理。甘肃医学院的财政投入由省级财政参照省内医学本科院校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保障。 三、甘肃医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6800人。 四、甘肃医学院首批设置3个本科专业,即: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五、省教育厅要加强对甘肃医学院的管理和支持,指导学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六、甘肃医学院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紧紧围绕为服务全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服务面向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